继德国之后,英国也开始贴出“中文标语”?中国游客:不能够接受_国家_行为_偏见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8-20 00:41 点击次数:54
地球村,地球村的叫了这么多年,如果有机会的话,那一定要去感受一下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
但是如果出了国门之后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也许会有人们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甚至还觉得有点被别人歧视的感觉。
具体的现象就是一些国家的部分公共场所贴出了中文标语,比如德国,还有英国。
其实,如果咱们不去细想,不看内容的话。
可能会觉得人家还专门贴出中文标语,还挺贴心的嘞。
但如果看了一些网友们的分享以及标语内容。
展开剩余88%可能就会反应过来这些中文标语,所写的内容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背后又反映出怎么样的问题呢?
英国的“中文标语”英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近期被中国旅客发现,他们在一些热门景点和商业场所贴出了中文标语 。
然而,这些标语却不是诸如 “欢迎中国游客”“祝您旅途愉快” 之类礼貌用语。
实际上,据旅客们所说,他们只在店铺里看到了诸如 “请不要大声喧哗”、“请勿随地吐痰”、“禁止插队” 等语句 。
并且这些标志还放在显眼处,好像生怕别人看不到似的,让人感觉中国游客仿佛是什么不懂规矩、缺乏素质的群体。
为此有中国游客就曾在网上抱怨,英国很多的旅游景点,都会有中文标语被张贴在显眼位置,而相比之下,其他国家语言的标语却很少见。
这种明显的区别对待,简直是明晃晃的歧视。
甚至还有游客反映,自己某次旅游,就在英国的一家商店前,就看到门口张贴着大大的中文标语 “不卖东西给中国人” 。
而就在他走进商店后,气冲冲地想让店员给个说法时,店员的态度却十分冷漠。
无论他怎么交谈,都对他爱搭不理,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而更令人气愤的是,英国并非第一个这样做的国家,在这之前,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曾出现过类似的中文标语 。
当汉字出现在异国街头早在几年前,德国慕尼黑的啤酒馆里,“请勿大声喧哗,保持安静” 的中文标识就被挂在显眼位置。
要知道,啤酒馆在德国可是社交和放松的重要场所,人们在这里欢聚一堂,享受着美食和啤酒。
但中国游客看到这样的标语,原本想要尽情体验德国啤酒文化的心情瞬间被浇灭。
不仅如此,据说许多游客所说,在德国的大街小巷,“请勿大声喧哗”、“禁止吸烟”等中文字样还格外醒目。
它们往往比旁边的德语甚至英语版本都更大,更为显眼。
这些标语仿佛在时刻提醒中国游客,你们是这个国家的 “特殊群体”,需要被特别关照。
而在日本,有些商场更是只会立一个提醒标语,并用中文写“请不要插队,在后面排好”。
对此,很多中国旅客都表示,其他国家游客也存在不文明行为,为什么唯独针对中国人进行提醒呢?
可以说,这些中文标语的出现,让中国游客感到十分尴尬和无奈。
而这些国家的人对此给出的解释却是,中国游客数量众多,部分游客的行为对当地秩序和环境造成了影响,所以才张贴这些中文标语来提醒。
难道仅仅因为少数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就要给整个中国游客群体贴上这样的标签吗?
偏见从何而来外国人对中国游客产生偏见,来源多方面的。
一部分原因确实与个别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有关。
曾经在国外的一些旅游景点,偶尔是能看到个别中国游客大声喧哗,不顾及他人感受,破坏了当地宁静的氛围 ;
还有些游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遵守公共秩序,这些行为也会给当地居民留下了极差的印象,让他们对中国游客群体产生了负面看法 。
可这不是主要原因,毕竟文化差异也是导致误解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一些在中国习以为常的行为,在国外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不文明 。
比如,在中国,人们在餐桌上交谈的声音可能会稍大一些,认为这是热闹、亲切的表现,但在很多西方国家,人们讲究用餐时保持安静,避免打扰他人。
但最能引发偏见的是个别媒体的片面报道,以及他们对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大肆渲染。
毕竟,大多数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时都会展现出了良好的素质和修养。并且他们都尊重当地文化,遵守当地规则。
可某些片面报道却总要这样的一大部分人却要为那少部分人的错误而买单,要知道,这种用个别行为来代表整个群体明显是不公平的。
为此,却有很多中国游客大气地表示,今后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用实际行动为中国游客正名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18年9月,一位在巴基斯坦旅游的中国游客就曾因散步时主动清理公园环境而被外媒怒赞。
2015年3月,中国游客唐子人也曾用心肺复苏挽救了一名外国人,得到媒体的广泛称赞。
可见,中国游客在享受出国旅行乐趣的同时,也能凭借自身素质,展现大国公民的良好形象 。
事实上,对于中国游客在国外遇到的尴尬处境,我们不会一味地指责外国的偏见,毕竟外国也有信息茧房,他们的偏见并非完全是自己的想法。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我国旅游行业也应该加强引导和教育,旅行社在组织游客出行时,可以开展行前培训,向游客介绍目的地的文化和注意事项,发放文明旅游手册 。
毕竟,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友好、和谐的跨国旅行环境,让旅游真正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
信源发布于:河南省